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聚焦 >  >> 
首次明确弱光地区水稻光照利用率 四川农业大学成果登上国际主流刊物
来源:川观新闻      时间:2023-05-30 21:53:35

四川在线记者 阚莹莹

5月30日,记者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任万军教授团队一篇关于弱光地区水旱轮作系统中,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途径的论文发表在农林科学国际主流刊物《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农林气象学》)上。

这篇论文以四川典型的水旱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首次明确了弱光地区水稻光照利用率大小及差异成因,提出机插秧高光效健康群体栽培技术,为进一步提升四川等弱光粮食产区水稻产量提供了有效途径。


【资料图】

四川是产粮大省,其中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2800万亩左右,主要与小麦、油菜、蔬菜等旱地作物轮作。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光照辐射量减少。四川盆地属于典型的弱光地区,光照条件较差,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原因之一。“明确四川周年辐射量的高低、分布以及水旱轮作系统中作物对光照利用的规律,是提升水稻单产的一个可行技术路径。”任万军介绍。

经过两年的观测分析,团队明确了盆地内弱光地区水稻周年光照利用率,以及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中水稻的光照截获能力和转化能力,为弱光区域通过群体塑造栽培提高水稻对光照的截获、吸收和利用,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依据。

什么是群体塑造?“通俗来说,就是根据品种特点和生产区域环境特点,通过精确栽插密度和规格,科学肥水管理调控生长过程,改善水稻群体自身的结构和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品质。”任万军说。

基于研究结果,任万军团队瞄准机插秧展开试验,结合品种属性和田间栽培途径,提出了机插秧高光效健康群体栽培技术。

在筛选出宜香优2115、川康优2115等耐荫品种基础上,团队通过“减穴稳苗配置群体、肥水管理优化株型”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水稻光照利用率和水稻产量。这一技术的原理是在保持每亩田基本苗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减少栽插秧苗穴数,增加每穴苗数,提高单穴立地空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团队创新了“增效氮肥减量攻中、干湿交替富氧灌溉”的肥水调控技术,减少水稻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

在生产环节,这一技术的产量提升优势已经凸显。“去年这项技术在我的田里实现了平均亩产809公斤的高产成绩,大部分种粮大户能够实现的亩产在750公斤左右。”大邑县种粮大户万富旭说。

去年,这样技术配套的试验田取得了平均亩产809公斤的高产成绩。受访者供图。

“目前四川机插秧面积已占据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近一半,如果能在水稻产区进一步推广机插秧高光效健康群体栽培技术,将进一步提升全省水稻生产效率和产量。”任万军介绍。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